2024年是人工智能与垂直领域创新技术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同时也见证了一批曾经炙手可热的技术概念进入泡沫破裂期。这些科技泡沫一度导致市场和投资者极度兴奋,但至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以下,我们将逐一点评2024年五大科技泡沫的候选者:5G、零信任、区块链、无人驾驶汽车和智能家居(如有不同意见可在留言中指正)。
5G,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5G技术曾被誉为互联网发展的下一次革命,承诺提供比4G快数百倍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连接容量。5G还被宣传为能够彻底改变各个行业的颠覆性技术,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智慧城市,再到远程医疗。然而,尽管5G技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其真正的普及和影响力远未达到初期的期望。
首先,5G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成本高昂。建设5G网络需要大量的新基站,而这些基站的部署在城市地区相对容易,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则面临巨大挑战。此外,5G频谱的分配和管理也复杂且昂贵,导致运营商在投资回报上的顾虑。
其次,虽然5G的速度和延迟表现令人期待,但其覆盖范围有限。在许多地方,5G信号不稳定或根本不可用,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尽管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5G,但距离全面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5G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安全问题。首先,5G网络的分布式架构增加了攻击面,使网络边缘设备和虚拟化网络功能更易受到攻击。其次,5G依赖的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存在漏洞,可能被黑客利用进行大规模攻击。此外,5G网络的高带宽和低延迟特性可能被恶意行为者用来加速数据窃取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最后,5G的供应链复杂性和依赖多个供应商的生态系统也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供应链攻击的风险上升。
零信任:安全“国策”还是市场炒作?
零信任(Zero Trust)是一种业界达成共识的成熟网络安全策略,基于“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原则。其核心思想是无论网络内外,任何人、设备或系统都不能被自动(隐式)信任,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
面对日益增长的网络威胁与日益低效的防御能力的矛盾,零信任成了网络安全的救命稻草和续命仙丹,在全球受到广泛关注。2021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总统行政命,将零信任推上了美国网络安全现代化战略核心架构的地位。
尽管零信任在理论上非常令人信服,同时也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投资,但其实际应用却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零信任的实施需要彻底改变现有的网络架构和安全策略,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既复杂、昂贵且周期漫长。此外,零信任策略需要强大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技术,这也增加了技术复杂性和管理难度。
更重要的是,零信任并非万无一失,也存在盲区(例如遗留资产)。此外,虽然零信任可以减少内部威胁风险,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外部攻击的可能性。因此,将其视为解决所有安全问题的“灵丹妙药”无疑是夸大其词。
在2024年的RSAC2024安全大会上,零信任首次失去主角光环,人工智能取而代之成为最热门的网络安全技术话题。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上零信任之路,但是毫无疑问,人工智能而非零信任才是网络安全的下一个热点。
区块链:潮水已经退去
区块链技术最初因比特币而扬名天下,其核心是一种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能够带来更高的透明度和信息安全性能。随着比特币价格的飙升,区块链逐渐成为各行各业追捧的对象,被认为可以解决从金融到供应链管理等各类问题。
然而,区块链的实际应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广泛。首先,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虽然带来了透明度和安全性,但也带来了效率低下和扩展性问题。区块链网络的交易速度和容量远远无法与传统数据库系统相比,这在处理大规模应用时成为一大瓶颈。
其次,许多所谓的区块链项目缺乏真正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大量的区块链初创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热潮中成立,但真正能够实现落地并产生实际价值的却寥寥无几。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投资者和企业逐渐认识到区块链的局限性,市场热情也逐渐降温。
无人驾驶汽车:避不开两个大坑
无人驾驶汽车曾被认为是未来交通的终极形态,可以大幅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运输效率并降低环境污染。谷歌、特斯拉、Uber等科技巨头纷纷投入巨资研发,期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随着美国政府对特斯拉FSD自动驾驶技术的(夸大)宣传展开调查,无人驾驶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今天,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依然面临技术和法规的挑战。首先,无人驾驶技面临的技术挑战依然巨大,尽管自动驾驶系统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表现良好,甚至超过新手司机,但大量惨烈案例表明,在复杂、多变的实际交通环境中无人驾驶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传感器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表现、系统应对(极端)突发情况的能力等,都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此外,针对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系统的(对抗性)黑客攻击也是无人驾驶技术面临的另一个持续增长的威胁和挑战。
其次,监管和法律问题也是一大障碍。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而这涉及到责任认定、安全标准等复杂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无人驾驶的法律框架还未完全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
智能家居:安全反被安全误
智能家居概念早在数十年前就已提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智能音箱到智能照明,再到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家居被期望能够带来更便捷、更高效的生活方式。
尽管智能家居市场增长迅速,但其发展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顺利。首先,互操作性问题突出。不同品牌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差,导致用户需要为不同设备安装多个应用程序,体验并不友好。
其次,智能家居以安防为主要卖点,但最终被自身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反噬。近年来,智能家居设备的安全性和隐私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由于物联网设备普遍存在先天安全设计缺陷,大量智能设备的联网增加了被黑客攻击的风险,用户的隐私数据甚至人身和财产安全面临的数字风险骤增。
此外,智能家居的实际应用场景有限。许多智能设备的功能并非不可替代,用户在初期的新鲜感过后,往往难以长期保持高频使用,这也限制了智能家居的真正普及。
结语
21世纪的科技领域充满了创新和变革,但同时也不乏泡沫和过度炒作的现象。5G、零信任、区块链、无人驾驶汽车和智能家居,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技术和概念,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由于用户体验、技术成本、信息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总体而言尚未达到最初的高期望。
原创文章,作者:lishengl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shengli.com/lee/3723.html